能源與溫室氣體管理

本公司自1997年陸續通過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ISO 45001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以及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等驗證,持續以PDCA(Plan-Do-Check-Act)手法積極改善製程、污染防治措施、降低能源耗用、消除危害並降低職業災害,進而以知識工具與技術進行對環境衝擊的控制,達成環境、社會及經濟之均衡,並落實綠色永續發展以符合利害關係人的期待。本公司在環境、安全與能源系統的管理執行面如下:

每週 廠務會議 生產工廠廠長與各部門主管及基層同仁討論環安衛能議題及執行改善進度
每週 經營管理會議 總經理與各部門主管及基層同仁討論環安衛能議題,檢討執行成果並適時調整方針
每季 職業安全衛生委員會
每年 環安衛能管理系統管理審查會
每月 減碳會議 總經理與各部門主管及基層同仁討論節能計畫,檢討減碳成果並適時調整方針

本公司核心製程為中鋼/中龍公司產製提煉後副產品煤焦油、輕油之精煉與再製,不涉及新原料開採,屬於高比例的循環再利用模式。其副產品原料再利用率為 100%,同時可降低產業鏈廢棄物產出,並提供電池碳材、電容器碳材等新用途,延長產品生命週期並推動高值應用。根據GRI 301標準,我們所有主要原料來源皆為「Secondary Raw Materials」,為推動循環經濟與淨零排放的重要基礎,2024年煤焦油、輕油處理量及產量說明如右表:

項目 數量(噸)
煤焦油處理量 230,415
煤焦油產品產量 227,857
輕油處理量 83,976
輕油產品產量 79,401

SDGs目標

2024年亮點績效

  • 按照基準年減量2%為1,724噸,完成17項節能專案,共減少2,236.7噸,達成率129.7%,實際減碳量為基準年2.60%
  • 全公司平均節電率為1.68%

對本公司的意義

落實能源管理,蒐集有助於決策及具前瞻性的財務影響資訊,協助利害關係人瞭解本公司邁向節能減排、低碳經濟轉型所涉及的風險與機會。

目標

短期目標
(2025年)
中期目標
(2026年~2029年)
長期目標
(2030年~)
  • 溫室氣體以2018基準年類別一/二碳排為基準減量2%
  • 依照ISO 14064-1:2018年版標準盤查溫室氣體排放
  • 視客戶需求重新驗證主要產品碳足跡資料
  • 輔導常州中碳完成溫室氣體盤查及驗證
  • 屏南廠依擴建工程建置太陽能光電
  • 配合政策申請自主減量計畫/自願減量專案,規劃減碳措施並執行以取得碳費優惠費率/減量額度
  • 2025~2026年溫室氣體以2018基準年類別一/二碳排為基準每年減量2%;2027~2028年每年減量5%
  • 每年依照ISO 14064-1:2018年版標準盤查溫室氣體排放
  • 視客戶需求重新驗證主要產品碳足跡資料
  • 輔導常州中碳完成碳足跡盤查及驗證
  • 視需求購買綠電以補足減碳缺口
  • 小港廠/屏南廠依擴建工程建置太陽能光電
  • 執行自主減量計畫/自願減量專案,持續進行減碳措施,減少碳排以符合計畫內容
  • 2029~2030年溫室氣體以2018基準年類別一/二碳排為基準每年減量5%,以逐步達成2050碳中和目標
  • 視需求購買綠電、碳權降低碳排放,以補足減碳缺口並符合國家減量目標
  • 小港廠/屏南廠依擴建工程建置太陽能光電。
  • 完成自主減量計畫,配合政策執行下一階段減碳相關計畫

管理策略

持續參照國際同業最佳可行技術,精進生產工廠節能方案,完成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風險矩陣評估並導入氣候治理制度。

投入資源與執行成果

請參閱本報告書ESG年度計劃與執行成果。

能源使用

面對氣候變遷,因應氣候災害是近年來企業營運面對的重要議題,本公司已於2021年設立ESG短中長期目標,針對氣候變遷與碳中和議題訂定溫室氣體排放盤查、每年減量目標等及期程,並已完成主要產品碳足跡盤查,且定期於董事會報告執行進度以追蹤考核。

本公司於2021年開展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擬定自願性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揭露制度,蒐集有助於決策及具前瞻性的財務影響資訊,協助利害關係人瞭解本公司邁向節能減排、低碳經濟轉型所涉及的風險與機會,完成風險矩陣評估並導入氣候治理制度。

本公司煤化學及碳材料生產工廠每年均自行盤查前一年度類別一及類別二溫室氣體排放量,並自2021年開始依照ISO 14064-2018年版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將類別三列入盤查範圍,委請第三方查證單位進行查證。本公司近三年度能源使用狀況如下:

近三年度能源使用狀況

項目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營運總部 電力(千度) 73 203 204
煤化學生產工廠 電力(千度) 50,919 51,578 52,180
蒸氣(噸) 172,244 161,542 158,227
焦爐氣(千立方公尺) 0 289 0
天然氣(千立方公尺) 8,522 8,024 8,579
柴油(公秉) 438 340 320
總能源消耗量(GJ) 1,042,010 995,332 1,011,218
總產品量(噸) 647,324 580,040 551,544
能源密集度(GJ/噸產品) 1.61 1.72 1.73
碳材料生產工廠 電力(千度) 32,771 38,375 36,103
柴油(公秉) 9.20 9.40 12.60
液化石油氣(公斤) 26,500 19,450 25,250
總能源消耗量(GJ) 119,580 139,234 138,082
總產品量(噸) 2,108 2,292 2,292
能源密集度(GJ/噸產品) 56.73 60.75 60.25
註:
計算所用熱值為電力(千度)860Mcal、蒸氣(公噸)710 Mcal、焦爐氣(千立方公尺)4,197 Mcal、天然氣(千立方公尺)9,307 Mcal、柴油(公秉)8,330 Mcal、液化石油氣(公斤)12 Mcal,各能源使用量係來自外購單位提供之計價數據

本公司2024年依產品類別之產量如下:

本公司2024年外購電力百分比為100%,再生能源使用率為0%,自發自用能源總量為0。

本公司依循溫室氣體國際標準ISO 14064-1:2006、環保署公告之溫室氣體盤查與登錄指引規範等國內外溫室氣體相關規定,制定溫室氣體盤查系統「溫室氣體盤查管理程序」,每年定期完成自主盤查作業。現因應ISO14064-1已於2018年改版並將其他間接排放源如員工通勤、運輸等納入盤查範圍,自2021年起改以新版標準進行定期盤查及查證,並委請第三方單位進行查證確保資料之有效性。依據本公司之活動、產品與服務狀況,盤查之溫室氣體種類及營運範疇如下:

類 別 對應活動/設備種類 排放源
類別1 固定燃燒源(指固定式設備之燃料燃燒) 緊急發電機 柴油
燃氣鍋爐 天然氣
其他加熱爐 天然氣
製程排放源 (皆屬自身所擁有或控制) QA 實驗室 乙炔
移動燃燒源(擁有控制權下的交通運輸設備之燃料燃燒,如汽車、卡車、 火車、飛機及船舶運輸) 引擎車輛(公務車) 汽油、柴油
逸散性溫室氣體排放源(有意及無意的排放) 空調的逸漏(使用、維修、填充) R410a/R404a/R134a/R22/R32
公務車(使用、維修、填充) R134a
(員工使用)化糞池〈沼氣〉 CH4
維修保養 WD-40
消防系統(滅火器、滅火設備)
乾粉(磷酸鹽不列入);
CO2
有機廢氣 CO2
類別2 由輸入能源產生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 台電電力供應 外購台電電力
蒸氣供應 外購中鋼公司蒸氣
類別3 由運輸產生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 原物料的運輸產生之排放 燃料
組織產品的運輸和配送產生之排放 燃料
員工通勤造成的排放 燃料
商務旅行造成的排放 燃料

煤化學生產工廠以盤查年度2018年作為溫室氣體盤查之基準年,外購電力排碳係數以經濟部能源署公告之最新電力排放係數0.495kg CO2e/度計算(2025/04/14更新),其他能源排碳係數係以能源數及環保署最新公告係數計算,2024年溫室氣體盤查範圍涵蓋煤化學生產工廠及營運總部,直接溫室氣體(類別一)及間接溫室氣體(類別二)各佔排放總量28%及72%,基準年與近三年度(2024年溫盤數據盤查作業進行中,尚未查驗)溫室氣體各類別排放量如計下:

年度 範疇一 範疇二 總排放量 引用
2022年 32,656噸 59,906噸 92,562噸 IPCC 2013溫室氣體盤查報告
2023年 27,054噸 57,450噸 84,504噸 IPCC 2013溫室氣體盤查報告
2024年 22,460噸 56,387噸 78,847噸 IPCC 2013溫室氣體盤查報告

碳材料生產工廠於2018年首次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以盤查年度2022年作為溫室氣體盤查之基準年,製程之能源耗用主係使用電力,大部分製程為非燃燒設備,僅少量使用液化石油氣;2024年直接溫室氣體(類別一)及間接溫室氣體(類別二)各佔排放總量3%及97%,近三年度溫室氣體各類別排放量如下:

年度 範疇一 範疇二 總排放量 引用
2022年 203噸 16,741噸 16,944噸 IPCC 2013溫室氣體盤查報告
2023年 121噸 18,995噸 19,116噸 IPCC 2013溫室氣體盤查報告
2024年 460噸 16,678噸 17,138噸 IPCC 2013溫室氣體盤查報告

本公司近三年度溫室氣體排放密集度如下:

年度 個體營業 範疇一 範疇二 總排放量 總排放量/營業額
2022年 10,442,949千元 32,859噸 76,647噸 109,506噸 0.0105
2023年 8,091,691千元 27,186噸 76,481噸 103,667噸 0.0128
2024年 7,489,924千元 22,927噸 73,159噸 96,086噸 0.0128

本公司2024年依完成之減碳專案,共減少CO2排放2,236.7噸,相關專案項目及成效如下:

項次 節能行動方案 改善後減碳量(MT CO2e/年)
1 快速爐取代灰分高溫爐 2.67
2 溶劑回收單元之廢熱回收系統改善 203.30
3 西側廠區部分管線追蹤MPS改LPS 60.32
4 P951D導入3D葉輪高效率泵 33.79
5 X931/X933永磁螺旋式變頻冰水機 370.61
6 TVR蒸汽回收系統 359.37
7 E4302蒸汽效益極大化改善 326.70
8 MF951ABC增設變頻器控制轉速 60.34
9 T663A電熱鍋爐節電 146.72
10 實驗室電腦節能規劃案 1.45
11 實驗室高溫爐節能改善案 1.43
12 T663A透過AI演算法推算最佳節電設定 146.72
13 C615B節能改善案 61.00
14 R2515上蓋動作氣源更換 13.70
15 MG11總送電量節電改善 273.66
16 MGP總送電量節電改善 161.26
17 節省DC2111/2/7集塵濾筒逆吹用IA 13.68
合計 2,236.72

本公司持續參照國際同業最佳可行技術,精進生產工廠節能方案,2024年改善實績與近三年度節能管理方案績效如下:

節能行動方案 節能效益評估量
煤化學生產工廠 溶劑回收單元之廢熱回收系統改善 每年減少蒸氣用量1,980噸
X931/X933永磁螺旋式變頻冰水機 每年減少用電750千度
TVR蒸汽回收系統 每年減少蒸氣用量1,815噸
E4302 蒸汽效益極大化改善 每年減少蒸氣用量1,650噸
MF951ABC增設變頻器控制轉速 每年減少用電122千度
T663A電熱鍋爐節電 每年減少用電297千度
T663A透過AI演算法推算最佳節電設定 每年減少用電297千度
C615B節能改善案 每年減少天然氣用量29.842千立方公尺
P951D導入3D葉輪高效率泵 每年減少用電68千度
碳材料生產工廠 R2515上蓋動作氣源更換 每年減少用電28.85千度
MG11總送電量節電改善 每年減少用電553.96千度
MGP總送電量節電改善 每年減少用電326.44千度
節省DC2111/2/7集塵濾筒逆吹用IA 每年減少用電27.70千度

項目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煤化學生產工廠 節能行動方案(件) 9 35 13
節省電力(千度) 156 1,400 1,546
節省蒸氣(噸) 7,935 2,367 5,750
節省天然氣(Nm3) 59,202 236,600 29,842
節省柴油(公秉) 76 62 -
總節能量(GJ) 29,094 23,453 20,116
累計節電率(%) 1.51 1.55 1.61
總節能率(%) 2.79 2.36 2.23
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噸CO2e) 2,907 1,794 1,774
碳材料生產工廠 節能行動方案(件) 3 6 4
節省電力(千度) 357 263 937
總節能量(GJ) 1,286 946 3,368
累計節電率(%) 1.81 1.49 1.74
總節能率(%) 1.81 1.49 1.41
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噸CO2e) 177 130 462

溫室氣體管制

依據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各國必須檢討自訂減碳貢獻以達本世紀末前地球升溫於攝氏2度以內之目標,隨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於2018年建議須更進一步將地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之內,更強調2030年碳排放必須減少45%,2050年須達到淨零碳排。

本公司為配合前述政策目標,落實溫室氣體管制,於2023年完成介相瀝青碳微球及介相石墨碳微球等十項重要產品之碳足跡盤查及外部查證。此外,每年均完成全公司ISO 14064-1:2018年版標準溫室氣體盤查及外部查證,以作為減量的基準,透過各項節能及製程改善措施,2024年之後的中長期目標將每年減少溫室氣體2%或以上,並購買綠電降低碳排放。本公司2024年經盤查後(尚未查驗)各類別溫室氣體排放量為106,643噸,自2024年起每年提出各類別減量計畫,預計可持續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2024年本公司溫室氣體排放量

類別 氣體排放量 比率
直接溫室氣體排放 22,927噸 21.5%
輸入能源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 73,159噸 68.6%
運輸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10,557噸 9.9%